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李宜展
指導教授:陳蔚芳
本論文主要探討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鎮壓模式與社會運動。筆者認為,必須透過對於台灣 白色恐怖時期獨裁者的鎮壓模式爬梳,才能夠理解在蔣經國時期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原 因。然而,社運的風起雲湧,代表著台灣必定民主化嗎?是否有其他因素導致蔣經國開始 一系列台灣民主化的政策改革呢?職此之故,本論文從 1949 年國民黨來台出發,首先以 量化方法輔以檔案,解釋為何在蔣介石與蔣經國時期會有不同的鎮壓模式;再者,輔以訪 談資料與歷史檔案,進一步呈現美國此一外部行為者如何對蔣經國政府施加壓力,促使其 發起一系列台灣民主化的政策發展。
台灣是比較民主化文獻當中特殊且有趣的個案。傳統的文獻會認為獨裁者通常不願意在他 們最握有權力的時候放棄政權並且實行民主化,不僅通常獨裁政權不太可能和平轉移,且 轉移之後也通常在短時間內就會被推翻。那為什麼,台灣可以在政權轉移之後維持一定的 政權穩定呢?最後又是什麼原因,導致蔣經國願意放棄自己的權力,同意由上而下的改革 進行民主化呢?所以這篇文章分成兩個部分,首先,筆者透過經濟成長與鎮壓模式的改 變,來討論獨裁者如何維持自己的政權。但是這樣的討論,其實還不足以讓我們去揭開台 灣民主化的真相。過去關於台灣民主化,有論者認為是因為社會運動的發起以及壓力,所 以導致蔣經國開放自由(由下而上);又或者,由於蔣經國本人的個人特質,仁慈與慷慨 等,去思考不要再對人民這麼差(由上而下)。但是這篇研究認為,蔣經國是由於國際的 壓力才會選擇讓台灣走向民主,那國際壓力從何而來呢?它運作的機制又是什麼呢?這就 是第二部分要討論的問題,也就是說,台灣的海外移民社群,特別是美國,如何透過與美 國國會的合作來對國民黨政府施壓?我認為,只有透過對於獨裁者以及社會運動與害外網 絡的合作,才能夠進一步完整解釋台灣民主化的原因。
所以說透過蔣介石與蔣經國兩個個案,我們區分了全面性鎮壓以及選擇性鎮壓兩個部分。 而經濟發展會使獨裁者從全面性鎮壓轉移成選擇性鎮壓的方式來繼續維持政權。而在經濟 成長與政治開放下,選擇性鎮壓也會短期內刺激社會運動的發展。雖然選擇性鎮壓能夠在 反對勢力達到真的得以推翻政府以及默不做聲中間達成平衡,但是這樣的發展空間也為了 後續的民主化埋下了炸彈。而這種反對勢力的發展卻不足以成為台灣民主化的動力。
因此在第二部分,我主要認為是社會運動與海外台灣人社群進行串聯,並且對國民黨政府 施壓,最後蔣經國才決定開放民主化。也因為在海外有一群台灣人,在適當的空間當中健行組織,並且對美國政府與國民黨政府施壓,才使得蔣經國最後願意開放民主化。為了描述此種海外台灣人概念,本文將其定義為「延伸性公民社會(Extended civil society)」:用 來泛指國內在運動或抗爭受到限制,轉而將基地移到海外,在海外創造可以發動運動的空間。而這種空間因為並不是單純的倡議網絡而是一國外交政策有實質影響,因此可以視為是一種延伸性的公民社會。
過去的社會運動理論主要有迴旋模型與回力鏢模型,但是我提出延伸性公民社會的原因在 於,這兩個理論都僅限於國內的社會運動如何施壓獨裁者並且最後使其進行策略性的承諾 而開放民主,並沒有關注海外流亡或是移民社群所扮演的角色。再者,過去針對移民或是流亡社群的研究,雖然也大多以西方國家為主,也缺乏了這些行為者所扮演的主動角色之 討論。加上這些海外移民社群大部分是被動的接受國際組織的培力來增強組織動能以及將 國內消息傳遞到海外,並沒有強調這些社群如何施壓外國政府並且給與其母國改善人權的壓力。因此這個部分同樣以台灣為個案,也就是受到壓迫的一般民眾可能因此流亡海外,在海外發展異議團體,透過直接與間接的方式回頭施壓國內政治。因此,ECS會形成, 主要是因為一國獨裁者壓制能力強以及國內社會運動沒有發展空間的時候,他們才會轉向 海外發展。
在簡單回顧了過去理論以及文獻上的不足,本論文認為 ECS 的影響主要分成間接 (indirect leverage)與直接(direct leverage)兩種影響,而其影響標的皆為國民黨政府。 所謂的間接影響,指的即為海外台灣人社群如何透過對於美國議員的遊說,來施壓他們影 響國民黨政府的政策。例如當時以陳唐山為首的海外台灣人社群透過遊說美國眾議員索拉茲,使其在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開啟對陳文成之死的公聽會,並且寫信給蔣經國要求釋 放政治犯。而在直接影響的部分,其實也是過去在文獻的討論中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國民黨政府認知到這些海外倡議人士對他們來說有威脅,因此派出特務來與其協商:「如果你能放棄在海外組織詆毀國民黨,我們就讓你合法回台灣。」這也引起了 後來的「黑名單返鄉運動」的發起。其中,以偷渡方式回台灣的李應元雖然最後還是選擇 被國民黨逮捕,但是他提到:「躲藏本身就不是目的,海外獨立人士就是要透過一波波的 坐牢,打破不合理的體制。」當時陳唐山也邀請黨外四人組,邀請康寧祥以路過方式發表 演講。除此之外,海外人士透過金援來協助島內人士進行選舉,又或者邀請黨外人士來美 國舉行募款才會,甚至 NATPA 也在 1983 年底組成觀選團回台灣進行觀察。
最後的最後,本篇論文並非要帶著價值觀的來評論與檢視台灣威權時期的獨裁者與社會運動發展。而是透過客觀的史料檢驗與嚴謹的統計分析,來呈現出這篇土地曾經的記憶與故事。畢竟,台灣永遠是我們最重要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