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給阿媽的一封信 A Letter to A'ma》紀錄片放映及映後導演座談會
▎主講:陳慧齡導演
▎與談主持人:李公元老師(岳明國小老師)
▎時間:2022.7.16(六) 14:00-17:00;
(提前1小時開放入場,請來賓提早到場,避免停車不便)
▎地點:慈林新館演藝廳(宜蘭縣五結鄉二結路339號)
▎截止:2022.07.13(三),額滿為止。
▎人數:每場次開放150位
▎贊助:譽承國際
▎報名:點我報名
▎電影介紹:點我下載
一個歷時十年的行為藝術:「群像」的拼組。導演陳慧齡召集年輕人記錄家中長輩的各種故事,從滿州國死裡逃生的客家運匠傳奇、走在阿塱壹古道娓娓談起先祖的斯卡羅後人,和早已埋沒在荒草間,曾是知識分子為躲避白色恐怖而自囚十八年的地窖……。串連起不同甚至相對立場的記憶斷片,直到建構出一個群像。如同自由之鯨在濃霧中自海面浮起:一雙炯炯有神的眼、一張臉、許多張不同的臉、我們的臉……
--
7月16日與各位相約慈林,跟隨導演的紀錄用家族故事來拼湊我們的歷史,並有機會於映後從導演口中得知更多的故事。
★2021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入圍 ★
★2021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台灣競賽金獎 ★
★2021 法國影展Les Rimbaud du Cinéma 最佳紀錄片、最佳原創電影配樂 ★
★2021 法國影展The SMR13 International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最佳紀錄片、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配樂 ★
劇情簡介
「人類最大的悲劇是集體記憶的喪失。」----西蒙娜·韋伊
旅法陳慧齡導演回到故鄉悼念離世的祖母,除了面對模糊的家族記憶,她也意識到國家歷史的斷裂問題。透過給學生們的美術作業,陳慧齡邀請多位年輕人以家族記憶為題,訪談祖父母並為他們繪製肖像畫,來實踐一個歷時十年的行為藝術:「群像」的拼組。從滿州國死裡逃生的客家運匠傳奇、走在阿塱壹古道娓娓談起先祖的斯卡羅後人、滿頭白髮嬌羞回憶與日本軍官的排灣族「公主」、落地生根多年卻仍難忘家鄉山河的老兵,不願重拾失親傷痛的受難者家屬,以及那一封封字字血淚卻未曾寄達的遺書,和早已埋沒在荒草間,曾是知識分子為躲避白色恐怖而自囚十八年的地窖。
聽著台灣新生代輪番闡述各族群的遷徙路線,最後都在這塊島嶼上相遇。彼此聆聽的過程,串連起不同甚至相對立場的記憶斷片,直到建構出一個群像。如同自由之鯨在濃霧中自海面浮起:一雙炯炯有神的眼、一張臉、許多張不同的臉、我們的臉……
關於電影
從個人家族故事出發,十年重建大時代的集體記憶面貌
【給阿媽的一封信】是導演陳慧齡「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簡稱島記)計畫的集大成。她坦言自己辭去教職赴法讀書後,從異鄉回望故鄉,才驚覺自己來自一個被世界遺忘,甚至連自己也健忘的島嶼。因此回台後決心以紀錄片拍攝的模式,重塑國族的集體記憶。她透過登報、上網公告,邀請年輕人以家族記憶為題進行創作,並長年跟拍他們尋根過程,再從微觀角度出發,在台灣各族群的文化脈絡中爬梳,試圖拼組出歷史的全貌。同時也跟多校教師合作,每年用這部紀錄片的樣片來啟發學生。十年來,這項計畫從她的家鄉高雄開始,一步步擴散至全國,至2021年止,已有17個縣市、150多名教師以及一萬兩千名學生加入,持續深化這場永續實踐的社會運動。而片中最具意義的畫面便是一幅群像畫,由這些年收集各校學生與家長授權使用的祖父母肖像畫圖檔,積累近十年拼組而成,「這幅群像傳達出本片的中心思想:大歷史是無數個人小歷史拼組後被詮釋的結果。」因此,導演陳慧齡期盼這部電影能讓更多台灣年輕人理解家族傳承的重要,並更親身地感受歷史的重量。
用藝術說好台灣的故事,走向國際建立主體性的路程
【給阿媽的一封信】結合了影像詩與紀實等藝術手法,為後統獨時代的台灣人爬梳出國族的多元面貌。片中可見台灣各族裔的立場與視角交錯,從原住民部落往昔的榮光、殖民政權的更迭、國共內戰後的大遷徙、白色恐怖留下的陰霾與傷痕。而鏡頭上那一張張垂垂老矣的面孔,都是歷史存在的證明。陳慧齡深信思考可以反抗威權,藝術可以抵制遺忘,而教育得以啟發後世。然而,她也強調「集體記憶」不等於「共同的記憶」,不可能也不需要有統一內涵,「集體記憶是異質多元的個體記憶交流、匯聚的結果,必須經過長時間對話,同中存異、異中顯同。」此外,陳慧齡也盼透過藝術詮釋記憶,理解台灣與世界的關係。本片入圍2021年金馬影展最佳紀錄片,影展放映上,陳慧齡分享了在法國放映的經驗:「被殖民的國家都有身分認同的問題,用藝術建構很具啟發性。我們可以花五十年做出一個典範,把自己的故事說好,就對世界有所貢獻。」今年陳慧齡也展開入校放映計畫,與百名教師合作,藉由影片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從家庭、家族、社區、社會、國家,直到世界,用藝術詮釋記憶,用台灣的故事跟世界交朋友。
關於導演
陳慧齡
曾任中學美術教師,辭掉教職到法國念電影,學成後回台灣以「給阿媽的一封信」紀錄片拍攝活動,發起「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與全國各校合作,引導年輕人以繪畫詮釋家族故事,並邀請學生參與集體創作。陳慧齡藉由這個長年累積的行為藝術,在全國各社區收集肖像畫,進而建構島嶼的時代群像。最後,她以【給阿媽的一封信】影片見證十年實踐成果。她於2018年獲得了教育部第五屆藝術教育貢獻獎。
「希望藉著電影創作拋磚引玉,讓我們一起引導新生代建構記憶,讓台灣青年不只成為有故事的人,同時也是有信仰的人。」─導演 陳慧齡
關於人物
邱俐綾
客家歌曲創作者,熱愛原住民文化,學習排灣族語言以及古謠,長年記錄邱瑞珍的故事,一位被領養具客家血統的排灣族公主,精通台灣各族群的語言。俐綾收集姨婆生長故鄉的各種環境音,做為創作素材。
何思瑩
紀錄片創作者,長年紀錄外公張喜榮的故事。曾多次到中國瀋陽,追尋外公年輕時到滿洲國當運將的奇幻之旅,因而結識許多瀋陽青年,創作從外公在瀋陽生活的經歷,延伸到跟當代瀋陽青年的對話與交流。
許志漢
紀錄片創作者。因參與導演拍片,認識了新竹香山政治受難者施儒珍的故事,被施家兄弟的情誼感動,因此願意為這個沈默的家族發聲。他用錄像方式記錄了自己的藝術行動,希望能透過模擬,了解施家兄弟兩人的心境。
潘旻妮、潘俞任姊弟倆
斯卡羅族人十八番社大頭目潘文杰之後代,爬山涉水走過先祖當年南遷開出的道路:阿塱壹古道,他們一邊行走、一邊書寫自己對家族故事的發現……。